新型水基木材防腐劑固著機理

Bootstrap2025年02月28日 更新 Bootstrap727 閱讀

木材防腐劑固著對木材防腐有著很大的影響,ACQ木材防腐劑在我國是主要的防腐劑之一,在使用過程中抗流失性大,會造成木材防腐劑有效成分的浪費和防腐效果差,防腐劑中有效成分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防腐處理材在使用前防腐劑的有效成分與木材成分之間的固著反應不充分而造成的,所以木材防腐劑成分配比和固著對木材防腐尤為重要。

1/氨銅防腐劑體系的固著機理

       目前隨著 CCA 防腐劑逐漸退出市場以 ACQ 為代表的胺/氨銅防腐劑體系已逐漸占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氨銅防腐劑體系是指其中主要的有效成分 Cu2+溶解于含氮/胺的堿性溶劑中并與不同的殺菌劑殺蟲劑成分進行復合的含銅防腐劑體系主要包括 ACQ銅唑CA環烷酸銅CuN) ,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銅CDDC檸檬酸銅銨CC在胺/氨銅防腐劑體系中防腐劑中有效成分與木材成分間主要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反應

 在離子交換過程中溶液 pH 值的影響較大銅離子吸附到木材中的數量會隨著溶液的 pH 值的增加而增加這是因為溶液 pH 值的增加會促進木材中不同官能團的離子化從而增加了固著反應介質在 pH 值較高條件下木質素是離子交換的重要介質在 pH 值較低條件下數目較多這有助于+結合到吸附介質從而降低了銅的吸附量在此條件下半纖維素中的糖醛酸是離子交換的主要介質Jiang 的研究表明隨著防腐處理材的 pH 值降低一些溶解度低的生成物會逐漸沉積在木材空隙組織中這表明監測處理材中 pH 值的變化是追蹤銅離子在防腐劑處理過程以及隨后的固著過程中進行離子吸附的一種簡便的方法

     在胺/氨銅防腐劑體系中Cu2+與乙醇胺通過溶液中的氨基及處理材中的羥基形成五元雜環化合在絡合交換反應中乙醇胺化合物與木材間交換配位體釋放出一個或兩個胺分子不帶電的乙醇胺化合物在浸注過程中轉化為帶電粒子羧基及酚基可以與帶電粒子反應生成一種穩定的木乙醇胺化合物乙醇胺與木材成分間相互反應的 射線光電子能譜分析XPS及 FT-IR譜圖證實乙醇胺與木質素中的羧基酚羥基及酯基相互反應生成羧酸銅及苯酚銅化合物材使用銅乙醇胺處理后穩定的銅木質素化合物可以通過與木質素中的愈創木基苯丙烷單元反應而形成/氨銅防腐劑體系的固著性能不如銅鉻防腐劑體系好這是因為乙醇胺會引起木質素解導致銅乙醇胺木質素化合物的流失木質素的降解可以通過流失液中較高的有機碳含量流失后的質量損失及力學性能變化進行監測流失液中有機碳的含量及銅流失量間聯系緊密而有機碳的 主要來源是木材成分。 

1. 2 銅與纖維素間的反應

      處理材中的銅可以通過纖維素中的羥基及胺基氮amine nitrogen形成的氫鍵或是通過纖維素中的氫氧離子取代胺銅離子中的一個胺基與纖維素進行反應生成化合物Cu2+與纖維素間通常會在纖維素無定形區內反應生成化合物當 Cu2+在無定形區飽和后由于纖維素構造的不規則性及含氧基團的不等價性與 Cu2+形成更加穩定化合物的基團往往是最先與金屬離子發生反應的一些基團較低銅的吸附速率下銅離子更可能選擇纖維素中的活性基團進行反應當纖維素中的 Cu2+含量增加Cu2+往往會與纖維素中的基團生成不穩定的化合物Cu2+與羥基間結合力的減弱促使副產物的生成及 Cu2+間所進行的相互反應溶液的 pH 值會影響銅的吸附量及不定形區內所生成的化合物性質在較低 pH 值條件下可以觀察到分離出的化合物存在隨著 Cu2+不斷滲透到不定形區內溶液 pH 不斷增加可以觀察到分離出的化合物及通過離子交換所形成的化合物同時存在當 pH 值 10 觀察到有許多通過離子交換所形成的化合物及多核化合物出現光照也會影響銅與纖維素間反應生成物的性質可見光會促使穩定的銅纖維素間的結合反應在黑暗條件下銅與纖維素不定形區的結合非常弱這促使生成了副鍵associate經過流失試驗后纖維素表面層的銅含量要高于剛浸注后這是因為在浸注過程中銅主要以個體離子和配鍵的形式分布在整個無定形區流失后剩余的銅離子會形成反磁性簇狀化合物重新排列在無定形區存在于纖維素表面研究發現經過含銅 1. 0 % 的乙醇胺銅溶液處理的木材其中銅的保持量為 0.78 % 纖維素中為 0.06 % 半纖維素中為 0.50 % 木質素中為 0. 95 % 這表明銅在纖維素中的吸附可以忽略所吸附的極少量銅可能是通過物理作用吸附的如纖維素與銅之間偶極子偶極子離子偶極子間的作用維素中的脂肪族的氫氧基不是防腐劑中銅成分在木材中結合的主要介質而半纖維素中的羧基及木質素中的酚羥基和芳香醚是防腐劑中銅成分在木材中結合的主要介質

1. 3 胺/氨成分對銅固著的作用

      在胺/氨銅木材防腐劑體系中/氨成分對于銅固著到木材中作用顯著/氨成分可以與木材組分生成穩定不溶的銅乙醇胺化合物沉淀到木材中或是通過氨/胺的蒸發形成不溶于水的銅鹽沉淀在木材中利用電子順磁共振波譜EPR觀察胺/氨銅溶液與木材成分之間的反應以及流失后防腐處理材中 Cu2+的流失情況可以發現防腐處理材在干燥過程中/氨溶液的蒸發對銅的固著影響很這可能是由于一些銅鹽沉淀的生成取決于胺/氨溶液的蒸發這與 FT-IR 觀察到的結果一致從 FT-IR 光譜所配的顯微鏡中可以清楚地觀察到防腐處理材中有結晶物質生成這進一步證實了在胺/氨銅與木材實質間發生固著反應時/氨溶液的蒸發極大地促進了固著反應的進行尤其是纖維素與/氨銅之間的反應受胺/氨溶液的蒸發影響更大而在木材成分與防腐劑組分間的反應中/氨銅與木質素之間的反應進行的最迅速因而胺/氨溶液的蒸發對木質素與木材組分間的反應影響較小另外在 ACQ 防腐劑配方中如果含有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銨DDAC成分在固著過程中DDAC 與木質素及纖維素模化物中的羧基及酚基進行離子交換反應DDAC 與處理材成分間進行的離子交換反應受溶液中 pH 值的影響顯著在 pH 值初始值為 11. 5DDAC 質量分數為 0. 75 % 約有 0. 38 mol DDAC 被南方松鋸末吸附吸附速度非常快不到 1h 就會完全反應DDAC 的固著與木材中陰離子介質數量直接相關會涉及到陽離子交換及離子對等因此銅離子和 DDAC 會相互競爭木材中較強的固著介質另外如將 DDAC 加入到銅成分的防腐劑中會使銅固著到纖維素中的數量增加這進一步表明DDAC 會與銅離子在木質素及纖維素中的主要反應介質競爭由于木材中固著反應介質是有限的因此從理論上講/氨防腐劑中有效成分的固著程度會隨著處理溶液濃度的增加而下降

2 、微化銅木材防腐劑體系( MCQ/MCA)

       微化銅木材防腐劑是新近發展起來的木材防腐劑目前包括兩個已經商業化的木材防腐劑體系微化季銨銅MCQ及微化銅唑MCA其主要區別是前者以季銨鹽作為殺菌殺蟲劑以提高木材抵抗菌類及昆蟲侵蝕的能力而后者以戊唑醇作為殺菌殺蟲劑不同于傳統含銅木材防腐劑中大多使用含氨/的堿性溶劑溶解銅成分容易使建筑用材長霉對金屬有較強的腐蝕性顏色灰暗和抗流失性較差微化銅木材防腐劑中不再采用產生負面作用的堿性溶劑來溶解銅而是將含銅的成分微化成為極小的微粒使用壓力注入木材中而不再使用水溶性銅化合物或混合物因為是將不可溶的微粒注入木材中而不是注入可以流動的胺銅溶液因而可顯著改善銅的抗流失性利用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FE-SEM及 線顯微鏡EDX可以觀察到在 MCQ 處理材中銅大量存在于紋孔腔及鄰近管胞腔和射線薄壁細胞腔的三層細胞壁層中主要以單獨的微粒子形態存在其中胞間層中的濃度要稍高于次生壁層這與傳統的銅基木材防腐劑相似但是銅的微觀分布卻存在不同這是因為在微米銅木材防腐處理材中木材空隙中包含了大量無機銅沉淀物而這樣的沉淀物在傳統的銅基防腐劑中是不存在的水溶性的含銅防腐劑如 CCA 銅唑-B CA-B) ,ACQ 其中的 Cu2+在浸注處理后是通過化學反應固著在木材中微化銅體系中的粒子是通過高分子分散劑分子附著于粒子表面并通過真空/加壓浸注帶入木材中通過物理方式沉淀到木材結構中處理后微化粒子通過高分子分散劑與木材纖維間較強的附著力借助于與涂刷在木材中相似的機理固著在木材中這種吸附力會使微化銅粒子固著在處理材中從而防止處理材中的防腐劑粒子在使用環境中流失另外通過美國標準 AWPA E11 的流失試驗及掃描電鏡觀察經浸注處理后處理材中僅存在很少一部分自由移動的 Cu2+ 很有可能這部分自由移動的銅離子與微化粒子配方相關在該配方中一些組分會與各種不同木材成分按照與其他水溶性含銅防腐劑如離子交換等相似的機理結合在一起然而在微化粒子防腐劑體系中銅主要是通過沉淀而不是反應的方式固著在處理材中

                 綜上可見不同水基木材防腐劑其中有效成分在處理材中的固著機理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充分了解防腐劑組分與木材成分間的相互反應機理才能找到適合固著反應進行的最佳生產工藝確保生產出固著質量較好的防腐處理材從而降低其中有效成分流失到外界的可能性隨著新技術的出現如光譜技術化學分析技術的不斷發展防腐劑與木材間的固著機理研究將更加成熟可以預見該研究領域的不斷發展勢必會極大地推動新型防腐劑的研制開發及防腐處理材生產技術的進步